21 小時前污水處理早報摘要:7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做好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鼓勵推廣污水處理廠下沉。
7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做好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鼓勵推廣污水處理廠下沉。11月7日,國家發改委再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提出因地制宜推廣污水處理廠下沉。國家發改委如此“高頻聚焦”污水處理廠下沉,釋放了兩個關鍵信號:截至“十三五”末,全國已建在建的地埋式污水廠近200余座。2022年更是“遍地開花”——“河南省首座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主體完工”
“湖北首個全埋式地下再生水廠主體結構封頂”
“上海首座全地下MBR污水處理廠項目取得重大進展”
“江蘇省處理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項目進展順利”
“浙江省最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復工”
“山東首個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BOT項目即將落戶濟南”
“西北最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正式通水”
對于地下式污水廠的推廣與應用,一些行業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國水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鋒認為,并不是所有水廠建地下污水處理廠都是合理的,要圍繞幾個要素進行評估,如果它是正價值的,那就一定要建。侯鋒對于“是否要建設地下污水處理廠”給出了自己的判斷標準:是否符合環境友好型、土地節約型和資源回用型的要求。桑德集團前執董張景志認為,很多時候選擇將污水處理廠建在地下是無奈之舉,由于征地等問題,不得不選擇建在地下,因此不宜于大面積推廣。關于地下污水廠的建設運營成本,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其要高于地上污水處理廠很多——如果單從水務企業角度考慮,地下污水處理廠并非首選。北控水務常務副總裁李力曾說,我認為地下污水處理廠確實是環境友好型,但還談不上資源節約型。碧水源總經理戴日成曾為大家算了一筆賬?!耙话銇碚f,地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費用在噸水2000元左右,地下約4000元,造價可以說是翻番。有些地區由于地質條件差,造價還會更高一些?!?/span>在運行成本方面,戴日成表示,以昆明第九污水處理廠為例,“目前常規污水處理廠采用BOT模式,出水達一級A的價格約為1.2元/噸,而我們在山西省太原市晉陽32萬噸處理規模的全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報價約1.5元,也就比地上的報價高0.3元?!?/span>同樣是面對著城市用地緊張、人口密度高的難題,為什么經濟更加發達的歐美、日本等國卻對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愛答不理”?對此,北京建筑大學環能學院郝曉地教授、于文波、王向陽等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評價》中,分別從基建投資、環境影響、生態效益三方面進行了非??陀^的解釋:
建設階段:因地下污水處理廠縱向空間設計布局,額外增加了開挖基坑與建設大型地下框架結構的要求,所以所需建材與能耗遠高于地上污水處理廠(建造費用約為地上污水處理廠的1.31倍)。運行階段:地下污水處理廠出水以及剩余污泥需要從地下提升至地表排放或處理,使污水處理的單位能耗升高。同時,地下污水處理廠額外增添的照明與通風設備也相應增加了處理能耗。拆除階段:由于地下污水處理廠建設階段投入較大工程量,拆除階段所需工程量也相應增大——巨大基坑需要掩埋填平,導致建筑垃圾量增加,亦使施工能耗相應增加。可見,無論在哪個階段,地下污水處理廠都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不利于資金籌措、周轉與回報(地下污水處理廠的全生命周期總成本要比地上污水處理廠高出22.8%。同種工藝(MBR)、同等處理規模(10萬m3/d)以及同樣進出水水質要求的污水處理廠采用新型的地下式建設模式和傳統的地上式建設模式,全生命周期環境綜合影響有所差異。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地下式建設模式使得污水處理廠的環境綜合影響指標上升3.0%,雖然漲幅不大,但從整個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總量來看,其增加的環境影響值相當巨大。如全球溫室效應潛能生命周期內增加 2.20E+07kgCO2-eq,大氣酸化潛能增加3.07E+05kg SO2-eq。可見,為了獲得社會效益(花園式設計、地上公園),而對環境又繼續增大巨大的負擔,這種做法顯然是十分“短視”的。雖然有研究數據顯示,地下污水廠的地表園林景觀產生的生態效益約為地上污水廠的1.75倍。但與基建投資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相比,生態效益顯然遠無法實現“效益平衡”。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地下污水廠的地面景觀罕有向公眾開放,其真實功能也就相當于一塊綠地的價值,并不能在上面開發房地產。此外,針對“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可以升值其周邊的房地產價格”的觀點,文章也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這只不過是對地下污水處理廠“眼不見為凈”的淺顯認識。地上污水處理廠目前也可以在外觀設計上有所升級調整,也可以通過加蓋封閉方式收集尾氣并凈化排放,對周圍居民并沒有太大的嗅覺影響。綜上所述,在污水廠建設占地要求和城市發展矛盾日漸加深的今天,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并非是所有國家、城市的最優解。因此,如國家發改委所提,地下式污水處理廠應該因地制宜!雖然地下污水處理廠占我國總污水處理廠數量比例不足1%,但因其具有明顯的節省土地優勢和社會效益(如景觀公園和社會友好性),發展勢頭可謂是火力全開。然而,地下污水處理廠巨大的基建成本和投資,以及增加的處理成本和運行管理難度等,也是不可忽視的重大弊端。在污水處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地下污水廠建設模式是否應該成為未來污水廠建設的主流方向或模式?